讲 道

 

 

                     现在谈谈讲道的内容的一些问题。

 

真理、清楚、热诚

                     这是摩根提出的关于讲到的三要素。

                 真理,是说讲道要讲神的话,要讲神感动讲者、要讲者讲的话。讲道包含对神的话语的解析、诠释和应用,必然带有从神而来的权威性。[i] 讲者要按正意分解神的话,无须一味地迎合听众的口味。“惧怕人的,陷入罗网;惟有依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箴2925)。讲道人无法逃避搅扰人的责任。他要让舒适的人变得不安,让不安的人得到安慰。他要打碎刚硬的心,医治破碎的心。[ii] 只有勇敢、忠实地传讲神的话语,才能对听众真正有益。

                 清楚,是说讲的道要让会众能听明白。讲道的用辞要简朴,道理要清晰。如何能把到讲清楚?一些讲道者的经验是,对任何真理或责任,都要从最基本的地方讲起,不必担心自己讲的太浅或太简单。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妨假设听众对所讲的议题,是完全陌生的和一无所知的。[iii]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道讲清楚,讲的人自己首先要把道想清楚。有的人讲的道艰涩难明,可能连他自己都是囫囵吞枣,没有弄明白,或者一味按他人的讲章照葫芦画瓢。有的人讲道,内容庞杂、层次繁多,给人一种高深、玄妙的感觉,使人不得要领。可能的原因是,讲道的人自己没有把要讲的道想透、吃透,所以讲道时始终在道的周围绕圈子、东突西闯,但总不能穿越。讲的人不通或不大通,听的人自然就不懂或不大懂。[iv] 对要将讲的道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用简洁、明了的话将它表明出来。

笔者在《海外神学院》学习期间,一次主日崇拜由曾霖芳院长证道。从周报上看到,他的讲题是《新、旧约的精义》。笔者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如何讲清楚这麽大的一个题目呢?证道开始后,曾院长念了一节经文:“认识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笔者听后,豁然开朗。是的,这一节经文,就是新、旧约的精义!所以,道能讲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是高层次的讲道。

                     热诚,如前文所述,是讲道的灵魂。当讲道人被所要宣讲的崇高真理所征服,并亲身经历了真理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会带着极大的热诚来宣告他的信息。[v] 讲道的热诚,来自讲道人里面的热诚。斯托德说,有一位年轻的英国传道人申请成为牧师,与审核委员会约谈时,他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会把泰晤士河燃烧起来。审核委员机智地回答说:“我亲爱的年轻弟兄,我对你是否能使泰晤士河燃烧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抓住你的颈项把你扔进泰晤士河,你身上是不是会发出嗞嗞的响声?”也就是说,讲道人自身是否有火,才是关键[vi]

 

中心思想

                     每次讲道要有中心思想或主题,即讲者主要想讲甚么,想向听众传递的信息是甚么。有了中心思想,再确定讲道的大纲或主要论点,建立讲道的骨架。有了骨架,讲道的预备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论据或事例,讲章就基本完成了。大纲要仔细推敲,只要大纲定下来了,具体的论据、论述或事例,可以不断更换或增减。但若变动大纲,就是伤筋动骨了。

                     但是,首先要有中心思想,才能产生大纲,大纲是用以阐明中心思想的。有了中心思想,讲道才会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否则,讲道就会散漫,东拉西扯,没有边际。讲者不知道自己要讲甚么,会众更听不明白他在对大家讲甚么。中心思想好比是圆规画园时的圆心,圆规怎样转,都是围绕着圆心。[vii]          所以讲道时,要一直围绕中心思想,不断回到中心思想,一再强化中心思想。听众不可能记住讲道人讲的每一个细节,倘若他们能记住所讲的中心思想就挺不错了。有人讲道时,心目中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在讲解时却没有紧紧地扣住这个中心思想。有时发挥太多,离中心思想太远,最后想收都收不回来了。

                     如果讲道人能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讲的道,或用一句话写出主题声明,那么,这篇道应该是有中心思想的了。

 

讲道的对话特性

                     讲道不应该是讲道人的独白,虽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如此。    讲道的对话特性,是指讲者与听众之间要有思想交流。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西方一些教会鼓励听众在听道时插话、提问,使讲道活泼有生气。但主日讲道中,这样作似不合适。笔者常在讲道后举行“问题解答会”,鼓励听众无拘束地提问。因为,大会讲道只能触及听众的普遍问题;但每个听众有各自的特殊问题。笔者用大会宣讲解决听众的共性问题,用问题解答解决听众的个性问题。

                     讲道的对话特性,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安静对话”。讲道者要对听众的心说话,要与听众的心对话。也就是说,讲道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听众,知道他们在听道前有什么问题,在听道的不同阶段会有什么反应,而且能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问题和反应做出回应。这样,就能引起听众的高度关切和热烈反响,引导他们的思路往前走,一层一层地拨开他们的迷雾,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向真理、引向神。功夫在诗外。要做到安静对话,讲者必需倾注心血,对听众和他们的需要有敏锐的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viii]

                     实现安静对话,讲道人要付出很多。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位传道人应邀在一个地方讲道后,收到一位听众的来信。信中写道:

 

我知道您是神的信使,是神派您来开启我们这些滞钝的心,愚笨的灵魂。您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话语,像一条拉锁,把一直挡在我眼前那个灰蒙蒙的大雾幕,嗞啦一声拉开了。天高了,地阔了,混沌的一切变得清晰了,阴暗的一切变得光明了。您的讲道又像一支又一支小箭头,刻在树上,为我这个在密林里转悠了39年仍找不到出口的迷路人提示着方向。顺着这些细小箭头的指引,我第一次走出了阴森复杂的森林,见到了毫无遮拦的光明和笔直宽广的大路,这就是一条追随神之道的通天之路。[ix]

 

另一位听众听了一位传道人的系列讲道后,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已经得到了你们转送的VCD,这些天正在看,深深被吸引。他的宣讲一下一下敲击我的愚顽,无话可说。除了景仰、信服和尊崇我们的天父,你不可能再有其它的感情了。”[x]

得到这样的回馈,讲道人的辛劳还算什么呢!

 

引言和结语          

                     引言是讲道的开始,为要引入正题,声明讲者要讲的主要内容是甚么。引言应当简洁、有力、庄重。[xi] 引言不宜过长,否则讲道的时间就容易拖长。曾霖芳主张,讲道是很严肃的事奉,不应以笑话开始;讲道是宣讲神的话,有从神来的权威,所以不要讲客套话。他回忆说,多年前在一次大的聚会中,讲道人怯场,先说客套话:“兄弟今天没有什么准备,讲得不好,请大家原谅。”想不到台下竟有人回应道:“既然没有准备,请下来!”使讲道人骑虎难下,场面难堪极了。引言也不要千篇一律,要先做准备,深思熟虑。“讲道不重视引言,是一种错误。”[xii] 上讲台前,如感到嗓子不畅快,笔者的做法是,在敬拜赞美时,高声唱圣诗;同时,随神预备一些润嗓的喉骈或糖块,上讲台前含一点在嘴里。

                     结语不仅是讲道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挑战,要对听众发出属灵的、道德的挑战和命令,并要求听众回应,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主耶稣求天父说:“求用真理使他们成圣;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摩根形象地说,苦心预备的讲章,不过是把枪瞄准;而结语所谈到的应用部分,则是开枪扫射。许多人花太多时间瞄准,在结束时,却射不出一颗子弹来。[xiii]

                     结语要精练、干脆、有力,切忌拖泥带水。本来一篇道已经讲完了,还是翻来覆去地讲, 明明几次都要结束了,又重新讲开去,使讲者听者都疲惫不堪。真正结束时,听众长长舒一口气:总算讲完了!这样,会大大地削弱讲道的果效。[xiv] 所以,结语也须精心准备。

 

例证和幽默

                     讲道中举些例子是必要的,可使道生色、生动。例子可取自《圣经》,也可来于日常生活和书刊、杂志。主耶稣讲道就常常用听众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曾霖芳讲过一个他亲眼目睹的事为例:

 

以前我在国内传道时,居所、生活都很简单。有一天半夜,我被声音吵醒。起身暗暗观察,原来是老鼠。它正在移动蓝中的鸡蛋,真想不到它在偷鸡蛋。它竟然抱着一枚鸡蛋从上面掉在地下;当然它四脚朝天,不过鸡蛋没有破,但它也不能动弹了。不料地下有另一只老鼠跑过来,咬着它的尾巴,拖着走。啊,老鼠偷鸡蛋!后来,我讲基督徒贪爱世界不能走道路的真理(参考约壹215;提后410),就用这事来作比喻,说,当你贪爱世俗,拥抱世界的时候,你就走不动了。要人拖着你,你才能走。四十余年后,有听众向我提起,每次他趋向世界,走不动道路的时候,就想起昔日所听见的道,常心存警惕。可见当年他印象之深。[xv]

 

笔者曾亲耳聆听曾院长讲述这个例子,栩栩如生,至今不忘。

     但是,例子要配合主题,而且不能太多、太长,要以神的话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有学者说,所举的例子不要像客厅里精致的灯具,引人注目,而应像街灯,照亮了整个街道,却很少有人注意它。例子要真实,不能虚构,除非讲明是寓意故事。例子中若涉及到家人或朋友,最好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如果要指名道姓,更需如此。[xvi]

讲道中合理地使用幽默是好的。幽默不仅能活跃气氛,使听众精神振着。更重要的是,小幽默常寓意大道理,听众捧腹之余,加深了对真理的领悟。但是,幽默的内容应与讲的道有关,而且要高雅,不可流于庸俗或轻浮,不可有损他人的人格,不可为了说笑而说笑。不刻意幽默,将幽默藏在讲道中,不经意间流露出讲者的睿智,才是最好的。有关幽默的素材,需要平时留心,日积月累、不断提炼、揣摩,方能运用得当。

 

书写讲章与即席讲道

                     是否需要写讲稿?因各人的恩赐与性格不同,并无统一的答案。但是,要避免极端:完全即席讲道,或完全受讲稿的束缚。[xvii] 一般说,写讲稿是必要的。写讲稿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斟酌言辞的过程,也是对要将的道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过程。认真写了讲稿,讲道才会有条理、清楚、准确、简练。是逐字写出,还是只写详细提纲,须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过,不要在讲台上念讲稿或背讲稿。力争上讲台以前,把讲稿记熟,融会贯通。可以把讲稿带上讲台,但讲的时候最好脱离讲稿。讲稿中的一些要点,可事先做标记,以便必要时快速查找。有人把讲稿全部写出来以后,在讲道前把讲稿简化为提纲或摘要,只带摘要上讲台。

                     如果可能,应尽早把讲道的题目确定下来。这样,有时间反复琢磨,把每一点新的思想记录下来。最好有一个小本或几张卡片,或随身携带,或放置床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一闪而过、稍纵即逝的灵感,或是几句话、几个词,都应当敏感地捕捉它,并立即写下来,为讲章积累素材。把要讲的道琢磨“通”以后,再开始动笔。用高压锅炖出来的肉或汤,一定大不如用小火焖出来的味道好。慢慢酝酿出来的讲章,就像母鸡伏在蛋上孵小鸡一样,别有一番滋味。[xviii]

                     准备一篇讲章需要多少时间?这也因人、因讲题而异。斯托德说,最好的答案是“一生之久”,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篇讲章都是一个人迄今所学的一切的精华,也是经过多年历练而成的人的反映。[xix] 此外,一篇慢慢酝酿出来的讲章,所耗费的时间也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一般说,准备一篇讲章一般需要十至十二个小时;或者,是112,每一小时的讲道,至少需要十二个小时的准备。[xx] 按笔者的经验,准备一篇讲章,大约需要二十个小时。

                     因此,除非出自圣灵的感动,不要轻易作即席讲道。有学者的劝诫是,没有讲过三百至四百篇备有讲稿的道的人,或没有三、四年的讲道经验的人,不要即席讲道。[xxi]

 

讲道的时间控制

                 控制讲道时间,并不容易。多数人都会拖时间。有的是预备要讲得内容太多,时间不够;有的则是时间分配不当,怕时间不到就已讲完、没东西可讲了,所以前半部分讲得很慢,前松后紧,时间到了还讲不完;认为拖时间总比提前下台好。

                     讲道的时间要遵守事前的商定。主日讲道的时间,尤须控制好,否则会延误讲道后的其他程序。要按所规定的讲道时间,预备讲道的内容。如果会堂里、讲台的对面的墙上有一个大挂钟,可以一面讲、一面看挂钟,就较方便控制时间。如果没有这样的挂钟,讲者就要特别留意。

                     布道性的讲道,程序比较单纯,讲道后一般不会有别的安排,所以时间的弹性较大。但时间也不能过长,不然就会给孩童照料、按时清场等造成困难。如果是应邀去讲道,最好事先和主办方定好讲道的时间。

                     北美的华人教会,主日讲道的时间,是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布道性讲道,是一个至一个半小时。笔者布道性讲道的时间是一个半至两个小时。由于布道性讲道面对不同的人群,要解开听众心中的种种疑惑,涉及的层面广,讲道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究竟讲多长,要根据会场的气氛、听众的反映、讲者的感动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笔者应邀去布道时,常与主办者“讨价还价”,希望能多有一点讲道的时间。笔者最希望听到的回答是:“你凭圣灵的感动!”几年前,笔者应邀到加拿大一间华人教会布道。周五晚第一堂,讲了约两个小时。周六晚讲第二堂前,笔者问教会的牧师:“今晚我能讲多长?”回答是:“凭圣灵感动!”于是,笔者放胆开讲。讲到两个小时的时候,笔者看到会场仍非产安静,一点骚动都没有,听众都很专注;同时,笔者感到心中似有一团火、仍有好多话要说,如噎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笔者继续讲下去,一直讲了三个半小时,中间没有休息,一气呵成。那一天晚上,圣灵大大地动工,有许多人决志信主。迄今为止,这是笔者一次讲道时间最长的纪录。




[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27页。

[i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0323页。

[i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3页。

[i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v]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30页。

[v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91页。

[v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viii]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59页。

[ix]笔者与传道同工的私人通信。

[x]笔者与传道同工的私人通信。

[xi]参见: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4页。

[x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82-85页。

[xi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6页。

[xi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x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49-149页。

[xvi]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66-467页。

[xvi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xv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8-40页。

[xix]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0-261页。

[xx]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1页。

[xx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