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的聖言》的第三卷。相對於坊間已經出版的解答《聖經》的「難題」的著作,本書側重於討論從科學、歷史、道德倫理等方面質疑《聖經》真確性的一些「難題」。這卷書和前兩卷《聖經的權威》、《聖經的詮釋》是一個主題:闡述和維護「《聖經》無誤」的基督教教義。本書的內容,雖已被限制在一定的範疇內,但所涉及的「難題」,仍是掛一漏萬的。

全書共有六部分,第一至第四部分是有關舊約《聖經》的, 第五和第六部分是有關新約《聖經》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都是關於《創世記》的,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足見《創世記》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我著重討論了創造週的「一天」是多長時間,地球是年輕還是年老,如何看待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和有關伊甸園的分辨善惡樹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基督教內部一直有爭議。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聖經》依據,但也有各自的難處。

《聖經》並沒有清晰地啟示創造週的每一天是多長時間,也沒有明確地啟示宇宙、地球年齡。因此,有不同觀點的人,應彼此尊重、平等溝通,切忌揮舞「我的觀點是符合《聖經》的,你的觀點是違背《聖經》的」「帽子」。

經過長期的資料積累,建基於「宇宙繼續在膨脹」的「大爆炸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所接納。這個理論認為,宇宙不是永恆的,必定有一個開始,而且是一個超然的開始。這與《聖經》的啟示是吻合的,有學者稱它為「科學版的《創世記》」。但是,因為「大爆炸理論」主張宇宙是年老的,這個理論就被一些基督徒全盤否定。另一方面,既然宇宙的起源具有超然的性質,科學就無法全然參透。因此,依照現在知道的自然規律所推演出的宇宙年齡,也未必可靠。

《創世記》前三章記載上帝創造了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人的受造及本質,人的犯罪和上帝的救贖,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須牢牢把握。另一方面,上帝的創造是形而上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瞭。在這樣的張力下,對這三章的啟示,哪些是必須持守的觀點,哪些是允許存異的觀點, 應有一個大致的區分。

我以為,以下三點是基督徒必須堅守的。

第一,六天的創造,是耶和華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真實記錄。

在這個大前提下,創造週的記載是什麼文體(敘事體,詩體),是否按實際順序記載,創造週的一天是多長,地球和宇宙年老還是年輕,等等,允許有不同觀點。

第二,人是按著耶和華上帝的形象和樣式受造、有耶和華上帝的生氣的特殊受造物。亞當、夏娃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因此,主張人類是隨機進化的動物,進而否認亞當、夏娃是上帝的特殊受造物及他們的歷史性的一切觀點,必須予以拒絕。

第三,亞當、夏娃悖逆上帝,犯罪、墮落,和上帝的懲罰、 救贖,都是真實的。從這三點,引申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並得到主耶穌和新、 舊約《聖經》作者的確認和支持。

寫完第一部分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動:在基督教內部,關於上帝造天地萬物的一些細節的爭論,實在是不必要的。因為,即便繼續爭論,也不一定會辯出誰是誰非;過多地把時間、精力用在這些議題上,不僅得不償失,還可能影響基督徒在主裡的合一。大家應在持守、傳揚最基要的基督教真理方面,多多下工夫。

第二部分著墨最多的,是關於各族人的起源。有人把上帝用塵土造人,僅僅看著是神話故事。他們認為,《聖經》所記載的人類的起源和繁衍,與人類學的觀點大相徑庭。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分子人類學、考古學和語言學等學科,不斷為《創世記》第十章的「列國志」提供證據。人類可能有共同 祖先的議題,已進入科學研究的殿堂。

長久以來,尋找挪亞方舟遺骸,是人們矢志不移的目標。 尋找方舟遺骸極其困難。雖一直有許多發現方舟遺骸的故事流傳,卻苦於沒有真憑實據。2010 年 4 月 25 日,香港非牟利福音機構「影音使團(The Media Evangelic Association)」的「挪亞方舟國際事工」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全球公佈:2009 年,在土耳其探索隊的幫助下,他們的探索隊員在海拔 4,000 米的亞拉臘山的冰川,發現至少有七個空間的巨型古木建築結構,並成功地進入了這個冰封巨型木結構,有清晰的實錄影像。空間高度超過 5 米,內裡的牆身全是木頭,有入榫結構,顯然是人工的。結構內,發現一扇高約 1 米、寬半米的小門,估計可以通往另 一空間。他們還爬上了一個木梯;天花板上有門,故推測木結構不止一層。用 14C 測定,木頭的年齡是 4,800 年左右。要確定這個古木結構是否是挪亞方舟遺骸,尚需更深入的探索。但這次發現,無疑是方舟探索史上的重大突破。由與考古、探險無甚關係的香港「影音使團」取得如此的成果,出人意外,是上帝的恩典、智慧和大能。

第三部分的重心,是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史實。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數和年代,至今有異議。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和出埃及,在埃及史書中未見記載,使許多人困惑。《聖經》的記載,按傳統的理解,出埃及時,以色列人的男丁有「六十萬」;如果把家室計算在內,總人數應二百萬左右。如何解決百萬之眾的衣食住行,成為難題。因此,有學者主張,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的數目應遠遠小於「百萬」。但是,按照《聖經》 的內證,「二百萬」的說法是更合理的。須牢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程,是上帝同在的歷程。

在埃及的考古發掘中,有學者發現,埃及人似乎「刻意」要遺忘、抹掉某些「不光彩的」歷史事件。埃及史書沒有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古埃及史學家的這種「除憶情節」(damnatio memoriae)。

英國當代的埃及學家大衛•羅爾(David M. Rohl)根據他在埃及的多年考古研究,以獨特的視角,重新構建古埃及的歷史年表,並向埃及歷史與以色列歷史的連結點的傳統觀點提出有力的挑戰。從未涉足埃及的考古文獻的我,啃羅爾的專業著作的吃勁,是不難想見的。按照羅爾的新思路,在「正確」的時代、「正確」的遺址發掘,以色列人寄居埃及的歷史便顯露端倪!

第四部分首先梳理了圍繞如何解釋「約書亞的長日」的起伏、曲折。為了維護《聖經》的權威,許多基督徒在解釋、求證「約書亞的長日」方面所作的很多努力是可貴的。但是,無論怎樣解 釋,「約書亞長日」都是神蹟。有時,上帝行的神蹟可能在自然界留下某些痕跡。這些痕跡也許能被科學論證。但是,對這類的科學論證,一定要慎思明辨,切忌牽強附會。對那些經不起推敲的「科學論證」,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本意是想藉這些科學論證讓人信服真道,但往往適得其反。不信上帝的人,常常對「約書亞的長日」持嘲諷的態度,認為上帝的福音是愚拙。然而,上帝早有話提醒:「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22)

不過,第四部分的重點,是如何理解先知預言的應驗。先知預言的應驗,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議題,涉及面廣,應驗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從應驗的時間看,可分為「近期應驗」、「長期應驗」和「雙(多)重應驗」;從應驗的內容看,又有「字義應驗」、「要點應驗」、「條件應驗」和「屬靈應驗」之分。 熟悉了這些,對理解先知預言的應驗,會有相當的幫助。

以先知以西結對推羅城的預言為例。以西結預言推羅城要「成為淨光的磐石,作曬網的地方」,並「不得再被建造」。可是,推羅城現在卻是黎巴嫩的一座擁有十幾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一些反對基督教的人,聲稱以西結的預言錯了、落空了,是《聖經》的「痛腳」。

地處地中海東岸的推羅城,曾先後遭遇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希臘大帝亞歷山大的攻打,的確一度「成為淨光的磐石,作曬網的地方」。但是,新、舊約《聖經》都記載了推羅城繼續存在的事實。

在耶穌時代和初期教會時期,推羅城仍然存在。主耶穌講道時,有推羅人前來聽道;主耶穌的講道也論及推羅;而且,祂還親自去過推羅,在那裡醫治了一個迦南婦人的女兒的病。使徒保羅在巡迴佈道途中,曾在推羅上岸,還在那裡住了幾天。 顯然,《聖經》並沒有回避推羅城後來重新被建造的事實,即,不認為推羅城的重建與以西結的預言有矛盾。

如果因著推羅城的繼續存在,就證明先知以西結關於推羅 城「不得再被建造」的預言錯了的話,主耶穌就該對推羅的存在諱莫如深。可是,為甚麼祂不但講論推羅,而且還親自去推羅呢?

使徒保羅歸信主耶穌以前,曾在著名的猶太教師迦瑪列門下受過嚴謹律法的訓練,非常熟悉舊約《聖經》,是熱心的法利賽人。他關於「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三:16a)的著名立論,是「聖經無誤」教義的重要依據。如果以西結關於推羅「不得再被建造」的預言錯了,「聖經無誤」的教義就不攻 自破。倘若這樣,保羅對推羅城的繼續存在,理應避忌才是。 可是,在巡迴佈道途中,保羅偏偏在推羅上岸,而且還住在那裡(徒廿一:1-4a)。

更有意思的是,保羅在推羅受到當地基督徒的熱情接待(徒廿一:4b-6)。也許,很少有人像推羅人那樣,熟悉先知以西結對推羅的預言,詳知推羅城的滄桑。如果以西結的預言落空了,這些推羅人還會相信《聖經》、歸向基督嗎?

原來,以西結關於推羅城的預言和推羅城的重建之間的張力,可以被預言的「多重應驗」或「要點應驗」化解。

第五部分是關於福音書的。

四福音書在記載某一些件事時,有時存在差異。對此,本書多未涉及。一方面,坊間已有很多討論這些差異的書籍。另一方面,對同一件事,四福音書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記述,有差異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不同福音書對同一件事的記載完全一致,可能又會遭致論斷,說:「福音書作者是相互抄襲的!」 在這一部分,我用了較大篇幅討論主耶穌為甚麼揀選加略人猶大為使徒和福音書在記載主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日期上的「差異」。前一個問題,是常常被問及的;後一個問題,涉及面廣,我將它作為釋經的一個例證來討論。我以為,主耶穌週五受難、週日復活的傳統觀點,更經得起推敲。

在最後一部分,「沒有聽過福音的人的結局」和「中國的龍與《聖經》中的撒但」這兩個問題占的篇幅最大。

自人類始祖犯罪以後,人人都是罪人。罪使世人與上帝隔絕。只有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其罪被主耶穌的寶血潔淨的人,才能免於沉淪,進入永生。沒有任何人能自救。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人,不能等同於不信福音的人。他們的最終歸宿,取決於與上帝的關係,不一定是人們能完全明白的。我們應該相信,對於這部分人,上帝的處置會比任何人更公義、公平。我們把他們交託給上帝裁定。盡力將整全的福音傳給現在還存活的人,才是基督徒可以做、應該做的事情。

在舊約《聖經》中,「龍」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在新約《聖經》中,「龍」只出現在《啟示錄》。《啟示錄》清楚地指出,「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啟十二:9a)。很多學者都認為,「那古蛇」就是伊甸園中引誘亞當、夏娃犯罪的蛇。但是,《啟示錄》中描寫的「龍」,與「中國龍」是一回事嗎?

從我掌握的文獻看,關於「中國龍」的起源,龍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華夏民族是不是「龍的傳人」等一系列問 題,現在並無定論。「中國龍」的來龍去脈尚不清晰,就難以判斷它與撒但的關係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從漢朝到清朝,當號稱「真龍天子」的一代代皇帝,竊取了上帝的榮耀和權威的時候,神州大地就充滿了罪惡,屢遭蹂躪、戲弄,陷入自負、自殘、自閉的惡夢之中。認罪悔改、回歸上帝,華夏民族的真正復興,方有指望。

本書涉及的「難題」的條款並不多。有些條款的內容相當詳盡,以致可以看著是一篇篇獨立的文章。在寫作時,我的一個理念是:不是簡單給讀者一個答案或結論,而是希望讀者瞭解我的思路,即,堅持「《聖經》無誤」的立場,綜合運用各種解經原則尋找答案的思辨過程。所以,本卷書是前兩卷書《聖經的權威》和《聖經的詮釋》延伸和應用。雖然有時並不能對一個問題作出決然的判斷,但思辨的脈絡已指明了一個方向或傾向。尋求答案的過程,雖歷經起伏,但也有苦盡甘來、「柳 暗花明」的時刻。我享受在其中,享受在學習、思辨的過程中。授人予魚,不如授之予漁。展現思辨的過程重於給出簡單結論,也許會產生舉一反三的果效。

這卷書的內容,決定了寫作的難度。我再次品嘗了「嘔心瀝血」的滋味。是主的憐憫和恩典,使我知難而上。

我以為,《聖經》的「難題」的產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的有限:或者沒有讀明白經文的意思,或者不瞭解經文在《聖經》的作者寫作時代的含義;亦或不瞭解經文的文體,忽視了上下文,沒有運用「以經解經」的原則,等等。另一方面,是上帝的無限。上帝俯就世人,儘量按照人能理解的程度啟示我們。但是,上帝畢竟是上帝。無論大人怎樣絞盡腦汁,三歲的孩子仍不能完全明瞭父母對他(她)講的道理。何況受造物面對造物主的啟示呢。對於《聖經》中記載的神蹟、奇事,人的理性和科學也愛莫能助。所幸的是,作為基督徒,「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 [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十三:12)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提後三:16a)。「《聖經》無誤」的教義,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在本書的討論中,讀者不難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生物學、語言學、考古學等學科,不斷在為「《聖經》無誤」提供證據。上帝說:「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虛心原文作貧窮]」(賽六十六:2)。對上帝的話語多一分戰兢,多一點自知之明,我們就能蒙上帝的看顧、光照、引領,更多地明白祂所賜下的《聖經》。

這卷書付梓,使《神的聖言》這一套書得以完成。從 2001 年至今,這三卷書的寫作時間,已逾十載。常言道,「十年磨一劍」。但我深知,不是我在磨劍,是上帝在磨我。

漫長的寫作過程,也是艱苦的學習過程。伴隨著對《聖經》理解的加深,上帝的話語使我的心靈一次次地被震撼。在學習上帝的話語中經歷祂;在上帝的同在中領悟祂的話語。這是何等的恩典和憐憫,何等的喜樂和滿足!

也是在這三卷書的寫作過程中,我經歷了三次手術。每一次手術,詩人的話都縈繞在我的耳際:「我要稱謝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詩一三九:14a)。人體的奧妙,是我們自己遠不明白的。去年夏天的第三次手術以後,康復過程比預期的緩慢、艱難。在身體最軟弱的時候,我曾幾次向主求死。是主, 一次又一次用祂的憐憫和大能托住我。有現代化的醫療設施,有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病人仍難免經歷痛苦、折磨。那麼,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主,該是怎樣地熬煎啊!?在病痛中,主耶穌的十字架前所未有地活現在我眼前。面對我的救贖主,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由於寫作難度大,加上有其他服事,寫作計畫一再被拖延。我幾度擔心,這卷書會因「難產」而「胎死腹中」。去年手術以後,因身體軟弱,我取消了許多原定的外出服事。待在家裡多了,寫作的時間也相對集中了。不經意間,本書竟於今年 6 月底脫稿,實始料不及!這不是「歪打正著」,是上帝的運籌帷幄。

感謝基督使者協會和海外校園雜誌社承擔本書的出版和發行事宜。特別感謝蘇文哲弟兄多年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台北道聲出版社的同工們在本書的設計、編排和校對中的辛勞。《神的聖言》這三卷書,是由同一位編輯黃哲生弟兄負責的。近十年的時間,我有幸與他同工,是主裡的緣分。對他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我深表敬意和感謝。

感謝我的母會—米城中華基督教會(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of Milwaukee)的弟兄姊妹對我的寫作、事奉的一貫支持和幫助。

感謝宗婕姊妹聯絡的國際禱告小組,恆久、及時地為我、 我的事奉和寫作代禱。我越來越深切地體驗代禱的極端重要性。「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五:16b)謝謝常年為我禱告的肢體們,你們是我親密的同工。

在我生病期間,各地各方的主內親人們的關心、幫助和支持,極大地鼓勵我戰勝疾病,重新開始服事主。借此一角,我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謝。

求主親自報答與這卷書的寫作有分的、我相識和不相識的弟兄姊妹們。 再次感謝我的家人。去年手術前,全家一起商議、祈禱;手術以後,妻子悉心照料,攙扶、陪伴我走過了那些艱難的日日夜夜。兒子也再次為我繪製了插圖。

與前兩卷書一樣,本卷書引用的《聖經》經文及標點,皆以和合本《聖經》(啟導本)為準;唯一不同的是,凡指神、耶穌、聖靈的第二和第三人稱,分別改用「祢」和「祂」。

本書所討論的一些問題,主內尚有歧見。我自己很有限,對《聖經》的理解尚淺,學識有限,掌握、閱讀的參考文獻有限。書中所寫的,是我的管窺蠡測。我僅以謙恭、戰兢的心,將此本獻給上帝,獻給讀者。祈求上帝使用,懇請讀者指正。惟願上帝得榮耀。

里程

2012 年 12 月 21 日 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