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宇宙万物之本质

关于宇宙万物的本质,哲学家的主张,大率可分三派,一为唯物论,二为唯心论,三为心物合一论。兹分论之:

一、唯物论

唯物论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精神乃附属于物质,是派生的,不能离物质而存在。唯物论最初发端于希腊哲人戴理斯氏(Thales)。戴氏乃西洋哲学之始祖,亦爱昂尼学派(Ionic School)之开宗者,主一元「物活论」,以物理诠释宇宙,谓「水」乃万物由来之本。其次为亚诺芝曼尼(Anaximenes),和赫拉克利图氏(Heraclitus)。前者以「空气」,后者则以「火」,为说明宇宙之原理。复次为德谟克利图氏(Democritus),为原子论创始者,以原子为万有之单一的实在;其数无限,其形不一,本来自具活力。谓灵魂与火,同为原子组成之物;人类得此原子,便能生存。此为希腊最早的唯物论者。自后伊壁鸠鲁和斯多噶派,大部因袭德氏之说。惟那时的唯物论,虽以物质解释宇宙,仍视物质中含有精神要素;对于二者的判别,并无明确的理论。例如德氏虽以一切精神现象,由于「火原子」的运动;惟「火原子」中,乃有精粗轻重之分;其最粗最重者为感觉,最精最轻者则成灵魂。故氏轻感觉而重思维,认为乃是人生幸福之本。氏尝谓「一切寒暖甘苦,仅系人自定之名目;而并非其实?」故尚不能称为绝对的唯物论。以后此说惭趋衰落,约历一千余年,鲜被学人重视。

真正唯物论的发展,乃是近世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其较著名的学者,首为十七世纪法国的迦桑第(Gassendi)。氏承文艺复兴运动之余绪,反对中世纪之经院主义;用自然主义把希腊固有的原子论加以发扬光大。其次为拉美脱理(La Mettrie)。氏为法国唯物论的先驱,一七四五年著《精神之自然史》,开唯物无神论之渐,时论哗然,其书为当局所焚。后又著《机械人》(L' Homme Machine)一书,谓人和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别,精神属于肉体,一死即归消灭,人乃一部机器,并无灵魂。其三为英国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氏谓一切存在,无非物质;所谓精神,并无独立的特性。至此唯物论遂从二元而归于一元。其四为十八世纪英国托兰德氏(John Toland)。托氏始为近代唯物论的先锋。氏初研究神学,惟倡「理神论」,并著书诋毁基督圣道,认为并非不可思议,曾被当局焚毁。托氏袭斯宾诺沙「心物一体」之说(详见下文),谓宇宙实体的广袤性和思维性,仅为一物之两面,故可用物质解释精神。并谓物质本自活动;世人以物质无活动,或以受制而被动,实乃二元论的谬见。氏说称为「精神物理的唯物论」(Psycho-physical Materialism);十八世纪后之唯物论,都以氏说为基准。唯物论到了十九世纪,乃更趋极端,此当由于马克思学说的影响。马氏倡唯物史观,谓历史现象乃由人民之经济状况而定。而道德、宗教、哲学、政治,以及一切社会文化现象,乃都以经济生产分配方式及制度为基础。此乃社会的或经济的唯物论;而非本体论的纯理论的唯物论,兹不详及。其次则为海克儿(Ernst Heinrich Haeckel)倡自然主义的一元论。海氏原治生物学及医学,利用达尔文与赫胥黎的学说,论及哲学与宗教。谓宇宙万物,皆从「物质不灭」、「能力不灭」两大基本法则,发展而成。氏谓实体唯一,是即物质;所谓精神,乃是物质之普遍属性;宇宙万物,乃为一生活体,物质之物力与感力,乃统一不分,且弥漫充塞宇宙全体云。

二、唯心论

唯心论者,以「万法唯心」,「万物皆备于我」;以精神为宇宙的本体。倡此说者,举要言之,一为柏拉图,氏以「观念」为永恒的本质,而物质仅为「实有」之幻影,乃是生灭无常,非真实幻(Non-Being)。二为赖布尼兹(Leibniz)。氏揭唯心论的旗帜,和英国的唯物论、经验论抗衡,为近代唯心论的泰斗。谓在「本体界」,一切都为精神;物质精神的对立,仅为「现象界」之事。准氏所称的「精神」,乃是「单子」(Monad),而单子乃为宇宙之缩影,所以表现宇宙之本体。三为柏克莱(Berkeley),氏乃为反对物质存在之最彻底的唯心论者;谓物质仅为感觉之幻想,时间为吾心继起之观念,空间乃由吾心之存在而存在。人类所以能对事物有认识,乃由于一种伟大的精神,此即全知全能的上帝;质言之,宇宙万物乃为上帝直接赋予之观念。四为陆宰(Lotze),氏倡实在的唯心论,而反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氏谓本体论的对象,存乎现实,我所得知者,仅为事物之变化相;而恒常不易之本体,则不得而知。真正存在者,可谓为精神的本体,乃为无限的有位格的上帝。五为黑格尔,氏以宇宙乃思维的反映。思维的发展,其终极的归趋,必达到「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或称Absolute Spirit)。黑氏名著《精神现象论》,乃成于普法战争之时,当拿破仑大军压境,黑氏犹握管属稿,并挟稿以望窗外,见拿氏指麾士卒,慨然叹曰,此即「马上之世界精神」,时人称其为「哲学界之霸王」。

三、心物合一论

此派认为宇宙万象,不能用单纯的唯心论,或单纯的唯物论加以说明,或主心物二元论,或倡心物合一说,或用其他超越心物的说法。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之本体,为心物所合成,大部不好作偏执之论。儒家以万物始于大一。《易系博》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惟学者对于「太极」,认识却又各有不同。如陆象山,对「太极」的认识,认为是万化之根本,形而上之道;而且认为体用一源,体即是用,故太极之上,便不应再有「无极」。惟朱熹则认为「太极」「无极」,乃相互为用,不可偏废。认为「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空寂,不能为万化根本。」

惟「太极」「无极」之说,初非我国特产。西洋哲学,提倡此说者,有希腊的亚诺芝曼德(Anaeimander),氏谓宇宙原素,其化生万物,于境则无限,于时则无穷;是必渺无涯际,无可测度,无以为名,名曰「无极」(Apeiron)。亚氏门徒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则以「太一」为宇宙的本体,万物之原形,此「太一」即等至高无上,自有永有之上帝。「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乃由其位于中枢,贯乎万有,故宇宙万物,乃原于「太一」,而归乎「太一」。文德尔班氏(Windelband)宗亚氏之说,谓「无极」不似地水风火等事物,具有明确之性,非五官所能直觉;乃为一原始质,具备一切性质之本体,故能由其化生万物。宇伯卫氏(Ueberweg)也和文氏有同样见解,认为「无极」之为物,其分量则无际涯,其性能则难明言,惟主要乃为化生宇宙万象之本源。德儒谢林(Schelling)则倡「太极」(太一一All-eine)之说。认为自然和精神之上,当更有一「绝对」,贯乎二者之间,为之根柢。这一个所谓「绝对」,便是「太极」(或太一);乃为自然与精神的合一,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此即世人所称之「合一哲学」(Identity philosophy)。他如斯宾诺沙(Spinoza),则谓物质精神,均为神之属性,其根本即相贯通,其显现必相并行。故有心必有物,有物必有心;万物皆有心,凡心皆有体。宇宙的实体,自其广里性言,则为物;自其思维性言,则为心;故心与物,实乃一体之两面而已。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