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教会改革

外在重整与内在更新

改革一词对我来说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我肯定对你也一样。谈到宗教改革,我们立刻想到豪迈的十六世纪,那个时代发生了许多轰动的大事,今天依然燃亮我们的想象。

我们的改革传统

例如我们会想到马丁路德在威丁堡教堂﹙Wittenberg Cast1e Church﹚门前钉上九十五条抗议文,挑战当时整个宗教体制。想到数年后在沃木斯﹙Worms﹚召开的政教议会上,路德被提到罗马皇帝面前,议会命令他收回他对教会提出的异议,并放弃他就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作的见证。他在皇帝、贵族和中欧的教会高层人士面前,作出这段闻名的答辩:「除非你们用圣经和道理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能、也绝不会收回前言。我的良心服膺神的话。违背良心去做事是既错误又不审慎的态度。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们。」这些伟大的言词一直流传后世,事实上,能够流传下去,也是理所当然的。

路德坚守立场。他把圣经译成德文,并且孜孜不倦地传道、写作,竭力把福音传开。他成为传遍德国及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名字必然永垂青史。

我们也想到加尔文﹙John Calvin﹚,那位害羞的学者,他只想做个文人,一生阅读写作,此外别无所求。然而性格刚烈、长看红胡子的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却力邀他到日内瓦定居,分担那儿的宗教改革工作,于是加尔文便应邀到日内瓦工作去了。他每晚只睡四小时,除了每天讲道和肩负全时间教牧职务外,还不断埋头写作。他的伟大著作之一 ──《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今天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仍是出类拔萃的基督教作品。他还就圣经的大部分经卷编写评注,奠下了崭新超卓、忠于原文的释经标准。加尔文耗尽一生精力,到五十五岁离世时,简直已心力交瘁 ── 又是另一位神的勇士。

我们也想到诺克斯﹙John Knox﹚,他因为从事宗教改革活动,做了多年的划船囚犯,后来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在短短数周内,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全苏格兰的人都转而接受宗教改革。几乎在一夜之间,苏格兰成为坚守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一直到今天。

我们也想到英国的殉道者。首先值得表扬的是丁道尔﹙Wi1liam Tynda1﹚,他公然违背国王的禁令,从事翻译圣经的工作。后来亨利八世传令到比利时,要将他处死,结果他在比利时被烧死。

还有亨利王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蓝麦﹙Thomas Cranmer﹚,他静候机会,终于能为英格兰教会制定改革派公认信条和公祷文书。可惜不久后,他的皇室支持者爱德华六世驾崩,由玛利皇后继位。皇后决意带领英国回归罗马教廷。她把三百三十名英国复原派信徒焚死,当中包括五名主教,而克蓝麦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关在狱中,饱受精神上的折磨 ── 

即我们今天的洗脑。克蓝麦终于抵受不住压迫,在朝廷要向他处以火刑的前数天签署六份文件,放弃他的复原派信念。起初朝廷方面告诉他,只要他签署文件,就可获赦,翌日他却发觉原来反正他都要被焚,于是彻夜不眠,重新写反悔书,撤回他先前所签署的放弃信念文件。他在牛津的圣玛利教堂内,当着指控他的人大声宣读这份反悔书,使他们震惊不已。他们随即匆匆把他押往火刑场。他死时右手伸出,插进火焰中,履行他那篇临终演说里的一个誓言:「既然我的手犯罪,违背良心地签字,所以我的手要首先受罚;我若被带进火刑场中,它将要首先被焚。」

这些基督徒英勇事迹,今天依然历历在目,而这些宗教改革家不惜牺牲性命毕生持守的真理,也始终宝贵。因此,谈到宗教改革,我们自然想起这些事迹,并为这些事感谢神。宗教改革家的神学思想所蕴藏的智慧宝库,今天仍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这些改革家为见证真理所表现无社的心和无比的勇气,现正时刻激励我们。我以他们的信仰为我生活的动力,也希望能为这信仰付出生命;我相信你也一样。感谢神成就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被忽略的一环

环顾今日的教会,我们说:「我们需要再次发动改革。」然而我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透过这些历史回忆来建构我们的宗教改革观念,很容易会变得眼光狭窄,限制了宗教改革的意义 ── 对过去及将来﹙如果神再度管教我们的话﹚的宗教改革存有过于狭窄的观念。我所提及的改教殉道者的成就并未道尽这个十六世纪宗教运动的原委。这些事迹特别显著,故深印我们脑海中,然而还有更多为人所忽略的发展。

我们大部分人都承袭一个传统,这传统在历史上称为虔信主义﹙Pietism﹚。虔信主义为死气沉沉的国教信仰带来生机。虔信派运动发动基督徒组成具生命力的小组,一起查经、祈祷,彼此相交,互相鼓励。在阴郁黑暗、呈半死状态的官方教会里,这些小组成为了暗处明灯,影响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这里我想到的是十六世纪末叶至十七世纪期间英国的清教徒影响。我想到十七世纪末叶苏格兰国家教会的「祈祷团」和荷兰与德国的定期聚会。我他想到十七世纪福音信仰复兴时期约翰.卫斯理的循道团,以及当时得着振兴的英国教区在星期三 

举行的团契聚会。此外,还有于十八世纪开始组成的威尔士团体,有时又称为「经历聚会」,当时福音派复兴运动席卷威尔士,这些聚会一直维持至十九世纪末。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聚会一直蒙神赐福,为许多人带来真光与生命。

基督徒举行团契聚会,一起祷告、赞美神,互相激励,是很自然的事。就在本世纪,世界上有部分地区虽对宗教改革运动所知有限,或根本一无所知,却出现了上述的复与。我想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东非教会与起的复兴团契,其中大部分都属于── 虽然不全然是 ──圣公会的教会。五十年后,东非复兴运动不断从一个地方燃烧至另一个,而团契聚会仍然占着重要地位。

早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时代,已有定期小组聚会。这些聚会是路德发起的。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弭﹙Martin Bucer﹚十分鼓励他的教会采纳这种聚会模式。他为这类聚会改了一个拉丁名称:Ecclesiola in ecclesia﹙教会里的小教会﹚。这些团契组织是宗教改革传统一个主要的部分。

今天我们倾向于追随绝大部分虔信派信徒的观点,把宗教改革界定为外在的活动,其目的是要矫正教会组织所正式承认的教义和改善教会制度。我们认为宗教改革就是破除迷信,并且要消除那些歪曲正式信仰的谬误。我们没有立刻想到宗教改革其实牵涉属灵生命力的整体更新。我们继承了那所谓虔信派的选言判断方式,把灵命整体更新视为有别于宗教改革的东西。我们相信灵命的整体更新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不能跟宗教改革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不一定相关连。然而不论从历史或圣经角度来看,我们都错了;我会在下文证明这一点。

实质改革

那使教会教义与制度脱胎换骨的十六世纪剧变实际上是一种内在信仰与奉献心志更新的外在表现。这是圣经的模式,稍后我们就会更清楚。反过来说,每当神赐给祂子民灵性上的复兴,就总有某程度的外在重整表现:这在圣经上已有明显的证据。这里的重点是,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从两个观点去看神的一件工作,而不是两件工作。宗教改革与更新或复与本质上是一样的。

政教家既看自己为牧师、布道家,也看自己为神学家与教会政治家,对他们来说,各个身分都同样重要。路德、布塞弭、加尔文、慈运理﹙Zwingli﹚和他们的同工,以及所有英国宗教改革领袖都持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不但是为教会「清洗、洁净容颜」── 即改正教义,改善教会制度及礼拜仪式 ── 更要把神的福音释放出来,借着圣灵,使福音无论传到哪里,都能改变整个群体,带来新的信心、爱心与生命。

这是十六世纪实际发生的事情。加尔文领导的日内瓦城使诺克斯为之惊讶。诺克斯形容那是自使徒时代以来世上最完美的基督徒群体。全城的人都过看敬虔、公义的生活。加尔文的日内瓦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合宜,而且内在本质上、属灵上也合乎真理,是真正敬虔的群体。

在诺克斯领导下的苏格兰也有同样兴旺的日子;这于英格兰亦然,只不过为大部分史书所忽略罢了。喇提美尔﹙Latimer﹚与布拉福德﹙Bradford﹚等先贤的讲道记录,以及基督教博爱精神突然在英格兰兴旺起来的事迹,都清楚说明了当时的情况。这是神的工作,祂感动教牧人员与平信徒,赋予他们属灵生命,同时重整教会组织,使教会在形式上合乎真道。

因此,谈到宗教改革,我们就应该明白所谈论的是神那两面而单一的复苏工作。清教徒的观点正确,值得我们采纳。他们认为十六世纪改教家是神所使用去开展宗教改革工作的人,神借着改教家在英国教会内建立福音的根基,而清教徒自己则是寻求为神使用去完成改革过程的人,他们的责任是诱导英国人归向在基督里的活泼信仰。

你或许听过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名字。他是英国中部基德明斯特﹙Kidderminster﹚的清教徒布道家。他花了十七年时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基督教社区,人数达到加尔文的日内瓦城的一半,社区内的人无论道德或属灵质素都可媲美、什或远胜日内瓦信徒。在他的牧养下,全城发生了奇妙的改变,引进了家庭信仰问答、家庭崇拜、充满赞美的公开崇拜模式、教会纪律、传道、灵修式读经、定期教牧辅导和由巴克斯特监督的小组事工等,而这一切也就是巴克斯特所称的宗教改革。他写了一本讨论牧养实践的经典著作,名为《改革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巴克斯特笔下「改革的」﹙reformed﹚一词的意义不仅是持守我们所称的加尔文教义 ── 虽然他假定这个含意已包括在内 ── 更表示灵性活泼、道德操守良好。看他写的以下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明显:「只要神改革教牧人员,英国民众就会很快得到改革。」基德明斯特是个模范教区,巴克斯特把整个教区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因为他相信他的经验可帮助其他社群。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见英国全面的复兴。对他来说,这将会是宗教改革理想的最终实现。

可惜他的希望终于成为泡影。查理二世复位后,两千名清教徒神职人员被革职,全国掀起反敬虔浪潮,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巴克斯特感到悲伤绝望。然而他在基德明斯特的事工继续留下深远影响,值得今日信徒深思。加尔文的日内瓦与巴克斯特的基德明斯特都全面地揭示了在神恩典下的复兴工作;这项工作正是我们现在探讨的主题。

圣经的宗教改革例子

圣经记载了许多突出的属灵运动;在教科书里,这些运动通常称为宗教改革。当中每个例子都有同样的两面性。这些运动有其外在的层面:清除不道德行为和偶像崇拜。但同时也有内在的层面:信徒受激励去寻求神,与祂重新立约。

举例说,根据约书亚记二十四章的记载,约书亚临终时召集民众,同他们发出挑战说:「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的事奉祂,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华。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书二四14-15﹚。民众回答说:「我们必事奉耶和华」﹙18节﹚。约书亚事奉神,他们便跟随他。

约书亚继续说下去,他像一些传道者那样,为反映现实的情况,以对抗性的口吻跟他们说:「你们不能事奉耶和华,因为祂是圣洁的神,是忌邪的神,必不赦免你们的过犯罪恶。」﹙19节﹚可是,民众坚决表示他们必定事奉神,约书亚便与他们立约。此后的一段时期,看来确如约书亚所吩咐的,人民都归向神。

历代志下记载了三次重大的复兴。每一次都由一位敬虔的君王所领导。

历代志下十五章记述亚撒王领导的改革。「亚撒听见这话和俄德儿子先知亚撒利雅的豫言,就壮起胆来,在犹大、便雅悯全地,并以法莲山地所夺的各城,将可憎之物尽都除掉;又在耶和华殿的廊前,重新修筑耶和华的坛。」﹙8节﹚这是我们一般狭义的宗教改革,是矫正事物的外在形式。但是这次运动有更丰富的内涵。亚撒把人民招聚在一起,其后他们借着向主献祭,庄严地诚心献上自己:「他们就立约,要尽心尽性的寻求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12节﹚他们跟十六世纪千千万万的欧洲信徒一样,决定要全心全意寻求主。「他们就大声欢呼,吹号、吹角,同耶和华起誓。犹大众人为所起的誓欢喜;因他们是尽心起誓,尽意寻求耶和华,耶和华就被他们寻见,且赐他们四境平安。」﹙14-15节﹚

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一章记载了希西家的改革。二十九章描述希西家如何有系统地清除偶像崇拜,接着第三十章细说希西家如何招聚民众,吩咐他们依照规定向神守逾越节,并且重新向神立誓。为期一周的逾越节使他们灵性大大复兴,以致他们要延长节期。我们从圣经中读到:「全会众商议,要再守节七日。于是欢欢喜喜的又守节七日。」﹙23节﹚他们说:「在我们的经历中,这段在主面前的时刻真美好,真丰盛,意义真重大,我们要延长这个时间。」他们的确延长了节期。第二十六节说:「在耶路撒冷大有喜乐」。与神重新建立密切关系总带来喜乐,那些日子耶路撒冷大有喜乐,正是因为这种新的亲密关系。

在历代志下三十四至三十五章,我们读到约西亚推动的宗教改革。﹙列王纪下二十二至二十三章对同一件事迹有补充的记述。﹚在今天这个通讯快捷的时代,所谓东方智慧随着新时代运动不断涌入北美;同样,在约书亚的时代里,以色列四围的国家都敬拜那些用偶像代表的自然界诸神,拜偶像之风掠过边界席卷以色列全国,败坏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公元前七世纪,那在上一世纪由希西家带动的改革已渐渐失去效力,取而代之的是异教之风,因此必须进行净化。历代志下三十四章记述约西亚如何清除拜偶像的风俗;其后在三十五章,我们读到更新的另一面:逾越节敬拜和赞美。

以斯拉记九至十章记录了以斯拉推行的同类运动。第九章记载复兴的外在层面:那些违背神的旨意,娶了外族女子为妻的以色列人要按照律法离弃这些妻子。以色列人决心悔改,以斯拉便求神赦免他们。那些曾经犯罪的,都重新向神立誓。这是宗教改革的内在现实,也就是属灵的更新。

根据尼希米记入至十章,宗教改革的外在形式是恢复遵行圣经的教训。以斯拉和一班传道者讲解圣经,民众听了,都感动至流泪,随后全国人民重新悔改归向神。是宗教改革吗?不错。但它是兼备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改革,我们从众人的眼泪和其后他们的欢欣就可以知道。

上述旧约事迹清楚告诉我们,教会改革是神的工作,祂使信仰及敬拜复苏,同时也令教义和礼拜仪式得到更正。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二章所载五旬节发生的事情正好补足这些旧约的记载,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五旬节的更新是从旧约转移到在圣灵里的新秩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复兴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不过请注意全体信徒开始时如何「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2﹚这是新的共同生活方式。「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46节﹚内在的复兴源自在基督里的信心,因喜乐表达出来。但这复兴也有其外在层面,表现于敬拜、经常祷告和守圣餐等方面,这些也就是真正改革的教会生活秩序。正如在旧约圣经里,神向祂的子民启示自己,是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并行的。

同样的两面性也见于启示录二至三章。救主责备众教会,吩咐他们离弃罪恶,回转归向祂。不过这是为了什么呢?是重整他们外在的教会生活吗?当然是了,但还有更深入的层面 ── 就是同时在他们个人生活的每一范畴里经历真正属灵的更新。

属灵运动各具特色,但总少不了某些外在净化、重整与改革元素,以及信心和与神相交的内在更新元素。已故的华伦﹙Max Warren﹚把复与与改革联系起来,有助我们了解这些属灵运动的意义;他把复兴看为给军队重新编队﹙re-forming﹚,同军人发出指示以及重整军队装备,好预备军人上阵继续作战下去。这幅图画有助我们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去思想神那带来奋兴的工作。只要我们认识清楚神的教导临到时祂实际所做工作范围之广,那么不论称之为更新、复兴或改革也不重要。

真正改革的元素

今天神在我们教会里施行的改革工作会是怎么样的?我在这里必须小心。不同教会有不同的问题与需要,因此笼统的结论很容易变得不着边际。目前一些号称为教会带来新生命的运动或许会怀疑我想批评这些运动的不是,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的最佳方法,是列出一些适用于任何时地,总之每当神到来改革祂的子民就必会出现的情况,藉此回答以上的问题。

第一,重视圣经权威 ── 即是意识到圣经教训是神的真理,相信圣经上的邀请与训诫、警告与提醒、应许与安慰等今天依然表达神对人类的心意。圣经重新被尊为神的话,而那弄昏头脑、弄瞎心眼、违反真理的自由神学多元论将会渐渐消亡。这种多元论的根源是,圣经教师随意忽略圣经的部分教导,又爱断章取义;结果是神的子民被误导进入干旱之地,完全销灭圣灵的感动。宗教改革总以神的召唤开始,是神呼召人离开「旷野」,脱离主观臆测和属灵上的软弱无能,叫人重新谦卑学习圣经上有关恩典与敬虔的真正教导,让人知道这就是得着生活力量的秘诀。因此,很可惜,改革总引致争议,因为有些人不能接受其中的信息。

第二,以认真的态度去看永恒的事。天堂与地狱再次成为讲道、思想和谈话的内容。今生是为将来的永世而活,而腓立比狱卒的那个问题:「我当怎样做才可以得救?」将再次被视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本世纪绝大部分年间,教会各宗派,不论是自由主义的还是保守的,一直只顾今世的事,以致一般信徒都不思想永恒的问题,只有少数信徒例外。占据基督徒思想的是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运动及赚钱等问题,不是如何积聚财宝在天上。宗教改革能带来转变:不是令基督徒退出这些活动范围,而是根本地改变他们的观点,使他们凡事都以神的荣耀和永恒价值为首要关注。

第三,热切爱慕神。这爱慕之情超越任何宗教兴趣或宗教情感的栽培。人与神的关系被视为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信徒根据圣经真理,领略到那既是永恒的救主与审判官,又永远看顾我们的神是何等伟大、可畏;这种新的觉醒,除去信徒心中一切仅把神视为有用的朋友的低劣思想。

第四,喜爱圣洁。这是由于信徒自觉罪孽深重,深深痛悔,同时因蒙神赦免、藉耶稣基督的宝血得以洁净而深表感恩,深切渴望讨神喜悦。二十世纪信徒不重视公义的生活,常作出道德上的妥协、恣意放纵自己、爱奢华、违背承诺,已令基督教信仰全面受到歪曲。这种情况会改变,实际上也需要改变,因为基督徒的道德标准,一如他们周围世界的道德标准,似乎每下愈况。今日好象什少信徒会费心去反省自己的罪;这种情形实在可怕。

第五,关心教会。基督徒会从圣经的角度去看教会,以教会为神的计划的中心与焦点,也明白到神借着教会显明祂拯救罪人、使人成圣的智慧﹙参弗三1-12﹚。他们深切关注教会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教会出现任何形式的不忠、放纵情欲、谬误的教义、形式主义、混乱或错误思想,他们都感到忧伤,必为此事祷告。神在祂的教会里应受尊崇,不应圣名受损,而教会应该坚定不移,对抗俗世洪流,为救主作见证。上述是普世基督徒在宗教改革时期所关心的事情,在这些时刻,圣徒能够忍受任何磨难、甘愿冒一切危险,务使教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六,愿意改变。不论是由罪到义、从倦怠转为热心、传统模式给新方法取代、或从被动到主动,总之是任何有需要作出的改变。信徒聚在一起赞美神、祷告、互相鼓励,为传扬基督真道齐心努力。他们仿佛长睡后醒来。他们都奇怪何以自己能够这么长时期身心困倦、态度冷漠、表现闲散。我在这里只能概说一般的情况,至于他们将会做些什么新事,则不能预先具体说明,然而只要是有神参与其中的改革,我大可以这样说,我们都将体验新的门徒生活和某形式的生活方式改变。

真正改革的本质

神的改革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 改革是神亲自给人的信息。这是撒迦利亚从神那里领受的信息。撒迦利亚书首几章满是更新、复兴的异象,四百多年以前,就是这些异象触发加尔文如此说:「这信息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它应用到现今的二十世纪末叶。撒迦利亚写道:「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你要高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乃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亚一16-17﹚这是外在的改革,是从神而来的。不过随之而来的,如撒迦利亚所说,主也带来内在的更新。「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亚二10﹚这种从神而来的异象是教会任何重大改革的灵魂。

2. 改革是耶稣基督的工作。启示录二至三章所描绘的更新,是耶稣从宝座下来亲近祂的子民,更新他们,使他们能够胜过目前使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更新。我们实在知道得太清楚,罪恶、世俗化思想、谬误与愚行已经渗透进教会。教会变得腐败,需要净化。属灵的亮光微弱昏暗。世人日益堕落,如格拉森的猪台直冲落山崖一样;教会已失去影响力,无法力挽狂澜。这跟十六世纪多么不同啊!主耶稣必须一次又一吹来到我们中间,提高道德标准,对抗如洪水般泛滥的罪恶。

3. 改革是神的子民经常要承担的任务。我们不能使灵命复苏,但可以在基督到来改革祂的教会之前为祂作好准备:我们可以远离谬误与罪恶,从而为主预备道路,清除路障,铺平大路,让神畅通无阻地进入我们生命之中。毫无疑问,这就是以下一句著名口号的含意,我肯定大家一定听过这句口号,只不过或许不曾加以细想罢了: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改革了的教会还需要经常改革﹚。这句话不是单指到外在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指内在灵命的更新。

4. 改革总以悔改开始,即放弃错误的行径,以新的方式寻求神。基督在启示录的信中向信徒所说的话已清楚表明这点,而旧约时代的属灵运动事迹也同样反映出这个事实。

我们怎样才能带来改革?这问题的答案就在启示录三章十八至二十节里。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神的子民必须做三件事。

第一,洞悉 ── 即洞悉他们可怜的现况,一如主呼唤老底嘉信徒,叫他们洞悉他们在属灵方面是何等贫乏一样。他们自夸富足,却不知道原来自己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耶稣说:「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19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再假装一切妥当,转而正视我们那半心半意、不忠心事主的罪。

第二,祷告。我们可以把需要告诉耶稣,求祂亲近我们,施怜悯对付我们不冷不热的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伟人十分重视祷告。他们知道不祷告就难望事情顺利,因此他们凡事都向神祈求。路德承认:「我太忙,以致每天花不足三小时来祷告也办不到。」这反映了惊人的属灵现实。据说苏格兰的玛利皇后惧怕诺克斯的祷告比惧怕英格兰的军队还要什。主呼召我们成为祷告的人:「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18节﹚耶稣吩咐我们留心神的责备,以祷告作出回应。

第三,作好准备。我们可以按照以赛亚书四十章三至四节所说为主预备道路,经文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意思是把道路清理干净,扔掉石块,除去路障。缠绕我们的罪是路障,我们必须离弃罪恶。求神鉴察你的内心吧。「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学习诗人这样祷告,求神指示你需清除哪些石块。以赛亚说:「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心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四○4-5﹚。这事将要成就,然而神的子民要首先预备道路、清理路面。

我们可以现在就求主鉴察我们。我们因为骄傲自满,变得感觉迟钝、不冷不热、半心半意,自以为脑袋里装看绝对正统的信仰,然而却如在梦中,毫无属灵生命力;我们可以现在就求主除去自己心中的骄傲自满。

这正是启示录三章二十节召唤我们去做的事。这节经文本来不是为布道而写的,虽然它常被引用于布道场合。它是用来召唤倒退的信徒。耶稣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他说这话是要呼唤信徒悔改,并应许凡听神召唤的,就可以重新与祂建立密切关系,再次得着能力。耶稣对你说话,你会听吗?你会开门吗?你会让祂登上你个人生命与教会生活的宝座吗?

圣经不仅仅教导我们去思考宗教改革的问题,还教我们采取行动。我们不能一下子促成改革,但可以让自己置身于改革的环境里,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愿神给我们听得明白的耳朵、看得清楚的眼睛、懂得回应的心灵和敢于行动的意志。这些日子,当祂向我们说话时,愿我们认识到是祂主动亲近我们,认识到祂就坐在宝座上,要更新我们、保守我们、改革我们,最终把我们带进荣耀中。永远赞美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