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医生如何医治困扰的心灵
有时一道明光乍现,令颂唱中的信徒惊异;是主,祂高升诸天,覆庇医治。
寇佩尔﹙William Cowper﹚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我们赞美救主,祂就亲近我们。你告诉祂你如何深爱祂,祂就让你更清楚了解祂如何深爱你。但是那些找不到有什么可颂唱或值得感恩而不歌唱的信徒又怎样?而那些基于种种原因,心中难受、绝望困苦的人又怎样?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即使绝望也不能使他们与耶稣的爱隔绝。
那个星期五的下午,他们把耶稣的遗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当时耶稣确已死亡。到星期日下午,祂跟两个门徒一起走过耶路撒冷以马忤斯的一大段路;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廿哩。祂已冲破死亡的障碍,再次在地上健康地活看。现在祂已升到天上去,在天上活着,执掌王权。祂在升天前的四十天内,更多次向门徒及祂的朋友显现。祂为什么要向他们显现呢?第一,因为祂爱他们,要让他们看见祂活着。第二,祂仍需向他们解释祂已成就的救赎大工,并让他们认识要为主作见证的责任。最后,他们部分人情绪及灵性低落,正需要惟有祂才能赐予的医治。这一切都反映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所发生的事情上﹙路二四13-35﹚。﹙如果你不认识这件事迹,请你先读这段经文,然后再看我的评论。﹚
在那件事上获伟大的医生诊治的病人是谁呢?其中一个是革流巴﹙18节﹚,另一人与革流巴同住,路加没有记载其名字,我们很自然猜想﹙虽然不能加以证明﹚这人是「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约一九25﹚,也是雅各的母亲﹙可一五40﹚,耶稣死时她一直留在十架下。﹙假若是那样,革流巴就是雅各的父亲亚勒排。﹚我假定这是事实,那日夫妇两人正拖看疲累的身躯步行回家。他们缓慢地走;大部分走长途路程的人都会这样,而他们更因为耶稣的死,心中困惑痛苦以致举步维艰。他们情绪非常低落,以为已永远失去至爱的主人,仿佛面临世界末日一样。他们痛失所爱的人,什为悲伤。
让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后面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走得比他们快,还赶上前来跟他们一起走路。他们自然停止谈论他们的伤心事,于是沉默起来。那个陌生人打破沉默,以友善的态度,为表示对他们的事感到兴趣,便问他们一路上谈些什么。这个问题令他们止住脚步:「他们就站住,脸上带看愁容。」 ﹙17节﹚当时这对夫妇伤心得很,实在提不起劲去跟第三者说 话。他们对这个陌生人完全不感兴趣。无疑他们恨不得这个人不在身旁。他们连望也不望他一眼。他们这种态度,一半是要让对方知道他是不速之客,一半是为了避开这个陌生人的眼神。我们满脸愁容的时候,总是尽量不望别人,因为我们不想任何人望我们,看见我们忧感的神色。因此,我可以想象这对夫妇别过脸去,或木然盯着前头的地面,从来没有正视这位同行的友伴。当然,「他们的眼睛迷糊了」﹙16节﹚,因此当时若有任何人问他们:「耶稣跟你们在一起吗?」他们心会这样回答:「别糊涂,祂死了,我们已失去祂,我们本来希望祂是救赎以色列的人,但祂显然不是;我们不能再见祂了 ── 什么也没有意思了。」
停下来!看啊!听啊!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一种属灵的迷惘心境,﹙我敢断言﹚是每个神的儿女早晚都会经历到的。请留心忠告:这种困惑可使你极度痛苦,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它会使你非常难受、意志消沉,什至很大程度地毁掉你这可以说是撒但的目标,每次都是。结果你感到神在跟你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祂给你希望,使你振奋,现在好象又粉碎了这希望,把你拋落深渊。祂让你有所倚靠,现在又突然收回你可倚靠的东西,你便立刻往下沉。你的感觉告诉你,祂在嘲弄你,打击你,要你感到苦恼,祂便幸灾乐祸。祂毕竟是个冷酷无情的恶魔。你终于整个人垮下来,也难怪你的。
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个基督徒工作者,也许是平信徒,也许是牧师,他深信蒙神呼召去承担一项职务﹙牧养教会、带领圣经班、开展新的事奉,诸如此类﹚,因而期望看见神的赐福与事奉果效。但是他遇到的只有失望与挫败。事情出了岔子,人们行径乖张,他遭受愈来愈多人的反对,同工的表现使自己失望,事奉工场变成灾区。或者,例如一对男女,在主里结成夫妇,誓言同心事奉祂,立志奉献家庭、财富以及日后的儿女为主所用,换来的却只有烦恼 ── 健康问题、经济困难、与亲人及姻亲不和,或许还有自己子女出现问题﹙这是最痛心的事﹚。基督徒父母致力把儿女教养成为合神使用的人,却看见儿女放弃基督教信仰,还有什么比这更侠这些父母伤心呢?别说这些事情永不会发生在真正忠心的信徒身上;你十分清楚是会的。这种事情临到时,若感到神已离弃你,并正在极力粉碎祂曾经在你心中播下的希望,你就越发痛苦。
大约三十年前,一位牧师的女儿心仪一个年青男子,她是基督徒,他却不是。她像其他基督徒女孩子一样,在这种时刻抑制自己的情感,为此事祈祷。后来他信主,两人结婚,婚后不久,当时身为富农的丈夫感到蒙神呼召,叫他出售田地,去接受神学训练,预备将来牧养教会。不过,他事奉工作刚开始,便在癌病的痛苦折磨下逝世,并没有给妻子留下分文,只遗下一名年幼的儿子。今天她从事个人工作,没有先前的经历,她绝不会参与这项事奉;然而她必须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内心挣扎,不断抗拒这样的想法:「神捉弄我;祂给我希望,又粉碎它;祂是残忍的;祂是卑劣的。」我想她将会毕生挣扎下去。不幸的事情会发生,伤痛是免不了的。
看看圣经吧。少年约瑟是家中幼子,他在梦中预见自己将来要成为族中首领。他的兄弟恼恨他,把他卖给人作奴隶,以确保他的梦不能成为事实。约瑟在埃及为一位地位尊贵的将士兼高官做事,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事事亨通。家中的女主人也许感到受丈夫冷落
正如许多将士及官员的妻子有时感到的 ── 要约瑟与她同床。约瑟拒绝她,女主人不甘受到区区一个奴仆拒绝,心中欲念转为憎恨﹙这种转变绝不难﹚,于是撒谎诬告他,就这样,约瑟便苦被关在狱中,名誉尽丧,渐被人遗忘。约瑟在狱中度过好些年日,据记载,他是个模范囚犯,但在狱中毫无前途可言,除了想一想神曾经给他的那些预言他将来成为伟大人物的梦外,就没什么可想。「耶和华的话试炼他,直等到他所说的应验了。」﹙诗一○五19﹚对了,是「试炼他」,那么如何试炼呢!身在狱中的约瑟岂能不时刻感到神会给他希望,现在又竭力粉碎那些希望呢?他岂能不常常挣扎,去抗拒这种感受呢?他信靠神,保持心境平静,对人亲切,岂是轻而易举的事呢?
神给人希望,然后又好象用祂安排的环境来粉碎这些希望,今日许多基督徒都经历到这种伤心困惑,将来还会有更多基督徒有同样经历 ── 正如昔日约瑟和以马忤斯的门徒所经历的一样。言归正传,现在让我们看看伟大的医生如何医治以马忤斯的门徒。
优良的医师医术高明,能对症下药,绝不会只治标不治本。耶稣认为这对夫妇的忧伤根源是什么呢?根据祂与他们的谈话,可知祂诊断出他们的毛病是不信,是由两件事而起的。
第一,他们心情太差 ── 差到不能理智她思想。他们没法作逻辑思考。他们从失望滑跌到忧伤中,从忧伤跌落绝望,再从绝望陷入抑郁之中。抑郁是二十世纪最普遍的疾病,每四个北美人就有一个会在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患上此病,要接受治疗。你若经历过抑郁,或曾经尝试帮助抑郁病人,就知道无论你对抑郁的人说什么,他们总找到理由去拒绝接受安慰、鼓励或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你一番好意,但你怎样劝解对他们也不起作用;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可以歪曲成为使他们沮丧绝望的理由﹙「于你没问题,但对我来说就不同了。」诸如此类的借口﹚。他们硬要把听到的一切视为坏消息。革流巴描述空坟墓的情形的那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说话的必定是革流巴,因为马利亚不会跟陌生男子谈话,而且整段话的语气很男性化。﹚
「而且这事成就,现在已经三天了。」革流巴说,「再者,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惊奇;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不见祂的身体,就回来告诉我们说:「看见了天使显现,说祂活了。」又有我们的几个人往坟墓那里去,所遇见的,[真奇怪!真奇怪!]正如妇女们所说的,只是没有看见祂。]﹙22-24 节﹚﹙言下之意是:说什么祂已复活,全是瞎扯;一定是有人盗坟,把遗体偷去了,使耶稣不能好好安葬。﹚由此可见革流巴把空坟墓的事看为进一步的坏消息。
然而耶稣在受难前不但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预言祂将要死, 还预言祂在第三天复活﹙路九22,一八33;太一六21,一七23,二○19﹚。想想这些预言,配合空坟墓的事实,他们应该欢喜雀跃才是。「祂说过祂会复活;现在坟墓室了;此事祂成就了,祂成就了,祂成就了!」可是两人心情太差,不能理智地思考。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信,而耶稣也诊断出他们太无知 ──意思是对圣经太无知。「无知的人哪!」── 耶稣的语气是带着同情而不是轻蔑的,若换了一句「你们真傻啊!」就更能捕捉原来的神韵 ──「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25-26 节﹚其后耶稣花上或许有两小时的时间,引用﹙记熬了的﹚经文向他们解释这是神成就救赎和建立祂的国度的途径,因此实在是应当的。由此可见耶稣洞悉他们的基本需要。
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的基本问题是不认识圣经,同样,这往往也是我们的毛病。不熟识圣经的基督徒因为不懂得从圣经的角度去看他们的遭遇,以致不必要地困惑难过。这两个门徒不明白耶稣的十字架的意义,许多不熟识圣经的信徒也不了解自己所背负的十架的意义,结果是迷惑不解以至忧伤苦恼,其实这些都是本可以避免的。
耶稣给这对夫妇诊断后,便做三件事来医治他们的心灵。
第一,祂做了凡辅导员都必须做的事:祂提出问题,逗他们说话,与他们建立关系,以预备他们的心去听祂要说的话。祂用来打开话匣子的问题﹙「你们刚才谈些什么?」7节﹚只引来革流巴典礼的回应﹙「别告诉我你不知道!」8节﹚。伤心的人通常都有这种表现,他们往往用不友善的态度向人发泄内心的痛苦。但耶稣并没有受到影响,祂了解革流巴的心情,并继续追问下去﹙「我知道的吗?无论如何,告诉我吧,让我听你亲口说」﹚。倘若他们不肯讲出烦恼,耶稣就帮不了他们。但当他们向祂倾诉心事的时候,医治便开始。
第二,耶稣讲解圣经,透过经文帮助他们明白那使他们困惑痛苦的事情。他们当初以为会拯救他们脱离罗马政府统治的那一位,如今死了,使他们大受困扰,耶稣让他们知道,其实圣经早已预言祂要死亡,以成就神的救赎,而祂的死实在具有除去罪的重担和捆锁的更深意义。当时祂必定讲解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一遍,在该卷书的一至九节里,以赛亚提到的那个为担当众人罪孽而受死的仆人,在十至十二节里却活过来,胜利地掌权;祂一定还列举了许多经文,描绘神的弥赛亚如何通过十字架的道路去取得冠冕;显然在一路上,祂使他们茅塞顿开,而且愈来愈振奋﹙他们的心「火热」,32节﹚,直到抵达家门。医治的过程就是这样进行。
这里的原则是,对心灵困扰的人来说,最灵验的医治良方莫如发现原来圣经早已提供了处理伤痛的方法,帮助人面对那带来孤单、绝望感觉及使人厌恶欢笑的伤心事,而圣经也让我们知道这些事在神慈爱的旨意下具有什么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对于我们将会遇到的每一个涉及神的作为的人生问题,神的生活指南 ── 圣经 ── 都有触及。因此,如果你因为觉得神对你不好而难过,又发觉圣经没有就你的情况向你说话,其实并不是圣经使你失望,只不过你像这些门徒一样,对圣经不够熟识。请教有智慧的基督徒,叫他们就你的痛苦向你讲解圣经,我保证你必会发现事实确是如此。﹙容我借用昆尼 [Ellery Queen]的名言 ── 给读者的挑战!﹚
最后,耶稣显明身分。他们抵达以马忤斯时对神说:「请你同我们住下吧。」﹙他们诚意接待客人,结果为自己带来莫大福气。他们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真是错失良机了!﹚吃饭的时候,他们请祂作感恩祷告,祂拿起饼祝调优递给他们,就在此刻,「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祂来」﹙33节﹚。他们认出耶稣,是否因为看见祂手上的钉痕,抑或如某些人所猜测的,因为记起祂在喂饱五千或四干人时那一模一样的声音和举动,我们无从得知;然而这并不重要。今日如往昔一样,耶稣如何显明自己身分,是神启发人心灵的奥秘,你最多只能说,某些话说了,某些东西看见了、读到了或记起了 ──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里的情况就是如此,而医治的过程也因此完成。
不错,他们一认出祂,祂就消失了。然而他们清楚知道祂仍然与他们同在。不然,他们怎会立刻离开饭桌,身体虽疲乏还连夜赶路回耶路撒冷,把消息告诉其他人?明智的巴勒斯坦人绝不曾在晚上走偏僻的乡间道路,因为深怕遇到暴徒和强盗﹙革流巴和马利亚起初极力挽留那个陌生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然而他们为主的事奔走,显然是深信有主的同在和保护。他们说过:「请你同我们住下吧。」他们心中知道,祂正与他们同在。这时,他们破碎的心灵已得医治,忧伤已化为喜乐。
我们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今日与昨日一样,而真正的复活节信心是让以马忤斯路上的医治应用到我们自己的伤心处。如何办到呢?首先是把我们的烦恼告诉耶稣,因为祂每天都欢迎我们这样做。祂会细心聆听,如一首圣诗的歌词所说,「对我们的痛苦,祂能感同身受」;只要我们放下那使我们不能祷告的怨愤和自怜,同祂敞开心怀,就能得着祂的帮助。第二,让祂用圣经真理开导我们,帮助我们明白那使我们痛苦的事与神彰显祂拯救大爱的旨意有什么关系。这意味看经常求教于受托去为主作工的神仆,同时自己常常查考圣经。第三,我们感到如身在水深火热中的时候,求祂安慰我们,让我们确知祂时刻同在,并会陪伴我们一直走到路的尽头。这个祷告地总必应允。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5-16﹚许久以前,一位使徒就曾写下这段话来安慰那些苦受苛待、心烦意乱、情绪低落的信徒。以马忤斯路上的事迹激励我们听取他的劝告 ── 并且指点我们当如何去行。有关抑郁的一点意见本章标题采用抑郁一词,希望读者不会以为我要就基督徒抑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提供详尽的阐论。我想表明的是,即使在信徒当中,也有因失望而致绝望,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的。抑郁是复杂的心理生理状况,导致抑郁的因素有许多 ── 包括性情、环境及灵性等多方面。抑郁的人陷入痛苦绝望中,这通常与一种暂时性或长期的身体化学机能失调有关。人们往往无法确定哪些是诱发抑郁的最重要因素。
抑郁的人可能需要各种不同的专家帮助,包括医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及属灵方面的。医生和精神科专家不能忽略抑郁的属灵层面,同样,牧师也不能不顾医学的层面。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各方互相配合。
一些主要源自精神成因的抑郁情况,是直接由属灵因素引发的,例如与神关系不好,以致构成压力,或因为缺乏这种关系而感到空虚。在这些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信靠神的应许,寻求主耶稣基督的同在,便能找得医治。
有助我们了解抑郁的属灵因素的著作有:劳埃.钟斯﹙D. Martyn Lloyd -Jones﹚的《灵性低潮》﹙Spiritual Depression﹚;韦约翰 ﹙John White﹚ 的《忧郁的面具》(The Masts of Melancholy);温达﹙Richard Winter﹚ 的《忧伤之根源》﹙The Roots of Sorrow﹚;以及清教徒经典之作「光明之子行在黑暗中﹙“A Ch1ld of Light Walking in Darkness”﹚,载于古得文﹙Thomas Goodwin﹚的《善行》 ﹙Works﹚第三册 。